济南生活网
济南生活网是济南市民的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,提供最新的本地新闻、丰富的生活服务信息、诱人的济南美食推荐、详尽的济南旅游攻略,以及深入的济南文化、房产、教育和健康等领域的资讯。
又到年底,保健品市场一如既往地火热起来。消费者对于健康生活愈发关注,养生观念深入人心,营养补充剂成为不少人的“刚需”。随着产品功能诉求不断细分,营养补充剂剂型更加多样化,不少市民边买边吃的同时也暗自在心里嘀咕:我吃下去的补剂有没有用?我有没有选对适合自己的产品?
“打工人”带补剂上班成常态
“我每天吃的药,比我姥还多。”30岁的王小白(化名)是一名沪漂“打工人”,她曾坚定地认为,保健品是专门“收割”爷爷奶奶的“智商税”,但转眼间,自己也已把瓶瓶罐罐、塑料药盒摆上了办公桌。只不过,王小白吃的“保健品”,被定义为“营养补充剂”,网络上也叫“营养第四餐”。
王小白是“大厂”员工,经常熬夜加班、作息不规律,年纪轻轻就已经出现亚健康状态。因为“怕死”又怕“变老”,她在某年“双十一”开始入手复合维生素片、叶黄素和胶原蛋白糖果。担心心肌出问题的她今年又开始吃辅酶Q10。透明的塑料盒子里,药片整齐排列。“这都是搭配好的,随餐吃,不容易忘。”她说。
在“打工人”群体中,王小白并非服用营养补剂的个例。吴倩(化名)每天带补剂上班,她热衷于吃益生菌和鱼油,相邻的同事吃40岁人群的“营养包”,还有个同事因为睡眠不好,不愿意服用安眠药,坚持吃褪黑素。对他们来说,午饭后相约服用补剂仿佛成了一种颇具“仪式感”的“集体活动”。
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普遍提升,人们对健康的渴望更为迫切,补剂的市场越来越大,几乎拿下了全年龄段的人群。小星(化名)在医院工作,特别重视健康的他很早就把补剂研究了个遍。他全家都有服用复合维生素矿物质的习惯,已经坚持十多年。除了自己吃,还给母亲买了辅酶Q10、氨糖。“吃归吃,但不会过度依赖和追求效果。补剂不是药品,没有治疗作用。”小星认为,服用补剂,对于提升免疫力、增强体质还是有点效果的。
“要不要吃、吃哪种”因人而异
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蔡骏的门诊,一直有人来问关于营养补剂要不要吃、如何吃的问题。蔡骏说,过去保健品的概念比较笼统,泛指对人体有保健功效的产品,但现在更多倾向于保健食品。剂型也越来越多,出现了软糖、粉剂等,适口性强;“功效”定位更多元了,比如促进儿童生长、帮助女士抗皱美白、增强老年人抵抗力等。
只要搜一下电商平台,就会发现市面上的补剂琳琅满目,被分得巨细无比。一些商品还打起了“懒人养生包”,专门针对20+、30+、40+等各年龄段群体,不用动脑子,每天拆一包就行。30岁的唐先生就是“懒人包”的爱好者,“吃一阵子,忘记了,想起来了再吃……是否有效,说不清楚。”唐先生认为,吃了肯定比没吃好。
在营养学领域,维生素补充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。国外有研究指出,本来很健康的人服用营养补充剂,并不能带来更多健康获益。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也建议,应该通过均衡饮食摄取适量的维生素,而不是完全依靠补剂。
那么,补剂到底能不能吃?蔡骏说,要不要吃、吃哪种,因人而异。长期来看,可以按需补充且遵循一个原则,就是“优先食物、缺啥补啥、不缺不补”。维生素作为维持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的必需营养素,人体无法自行合成,只能通过饮食或补剂摄取。但是,比起单一的补剂,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物质更为丰富、全面。
“门诊经常会有老年人和肿瘤术后患者问我,要不要吃点蛋白粉?”蔡骏说,通常他会先询问患者的饮食状况,判断蛋白质摄入量是否足够,通过日常饮食补充肯定是最好的选择。不过,老年人由于随年龄增长肌肉流失加快,消化吸收能力下降,可能需要额外补充蛋白质。蛋白粉是一种方便的蛋白质补充来源,也确实是一种选择。
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吴江也认为,选择补剂时,应考虑个人的健康状况、年龄、性别以及饮食习惯等,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,而不是盲目跟风服用。
对于缺乏相关营养的个体进行治疗性补充是有益的。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的人群主要是饮食不均衡者、特殊生理状态人群(如孕妇、老年人)、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群等。比如,饮食作息不规律或严重挑食者,很容易缺乏维生素B1、B2,可以额外补充。
每天300—500毫升乳制品加上500克深绿叶蔬菜,就能获得800—1000毫克的钙,轻松达标无需额外再补。但是如果不喝牛奶,仅靠一般饮食钙摄入量往往不足,因此需要调整饮食或者额外补充。同时,还应关注自身的维生素D水平,以及是否需要维生素K2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。
理性保健可寻求专业咨询意见
经历了保健品行业“祛魅”后,“营养第四餐”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。一方面,营养保健产品的成分越来越科学、规范、专业;另一方面,现在也特别强调保健品的角色定位,它不能治疗疾病,只能保健。此外,随着科学和健康素养的提升,越来越多人更加注重健康方面的自我管理。
吴江告诉记者,不同年龄的人群消化吸收能力、营养的需求等确实存在差异。儿童青少年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,对蛋白质、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求较高;中青年人需要维持机体健康和稳定,注重健康维护,可能需要关注抗氧化、心血管健康等方面;老年人因为消化吸收能力的减退以及机体功能的减退,更需关注骨骼健康、认知功能维护等,对钙、维生素D、B族维生素等的需求增加。
营养补剂到底是“智商税”还是“营养第四餐”?吴江表示,补剂的效果也是因人而异的,很难一概而论。在没有副作用的前提下,补充保健品有一定的心理安慰作用,外加可能的健康改善效应;但是如果过量补充,主次不分,比如不好好吃饭,却把补充剂当饭吃,也有可能会损伤肝肾功能和机体的平衡状态。此外,随着营养补充的概念被普及,一些产品的功效也开始被夸大了,消费者应保持理性,寻求专业咨询意见,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。
功能性软糖这一新兴的保健品形式受到年轻人的喜爱,但这类产品所声称的能够提高免疫力等效果,其实很难明确观测。“以前买过软糖,后来发现吃吃就是一大把,容易过量,就不买了。”市民刘小姐告诉记者,而且,软糖类补剂带来的实际效果,也不好说。
“除了摄入功能性食品可能带来的心理安慰外,服用者更需要主动学习了解剂量和不良反应。”吴江表示,具体来说,目前市面上的很多功能性软糖没有“蓝帽子”标识(保健食品标识),不受药品和保健品相关法规监管,安全性和有效性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;过量摄入这类软糖,可能导致活性成分超量从而引发不良反应;此外,软糖中的辅料可能也会带来额外的不健康能量,比如添加糖超标。
请在主题配置设置声明
本文链接:https://jnhaofamen.com/post/5b09C0c6b54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