济南生活网
济南生活网是济南市民的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,提供最新的本地新闻、丰富的生活服务信息、诱人的济南美食推荐、详尽的济南旅游攻略,以及深入的济南文化、房产、教育和健康等领域的资讯。
“现在连非洲都有那么多国家用上咱们的种子了。”得知2024年前9个月甘肃省外繁种子出口额大幅增长的消息,著名玉米育种专家、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陈伟程激动不已。他抚摸着案头一本泛黄的实验笔记,仿佛回到了37年前那个播种瞬间——在甘肃省张掖市,他第一次将金灿灿的玉米种子撒向大地。
张掖,自古以来是丝绸之路咽喉要道,素有“塞上江南”“金张掖”的美誉。如今,这个“金”字有了新的含义——金灿灿的玉米种子。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,我国每两粒玉米种子便有一粒来自张掖。
打造这个新“金”字招牌的就是陈伟程。从1988年首次踏上这片土地起,他就与我国西部玉米制种事业紧紧连在一起。
参与研制南方冬繁加代技术
20世纪50年代,在第一代“玉米人”、著名玉米遗传育种学家、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吴绍骙的带领下,该校科研人员开始了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工作。1956年,陈伟程从河南农学院(河南农业大学前身)毕业,留校当吴绍骙的专职科研助手。
陈伟程第一次见吴绍骙时,吴绍骙问他:“做田间工作很辛苦,而且没有暑假,你愿意干吗?”
“我能吃苦,也有兴趣搞科研。”陈伟程说。从那时起,作为吴绍骙首批学生之一的陈伟程,便开始和玉米育种“较劲”。
1956年,在吴绍骙主持的玉米自交系异地培育研究项目中,陈伟程参与研制南方冬繁加代技术。这一创新技术显著缩短了育种周期,使育种年限少了一半。该技术后被用于其他作物育种并沿用至今。相关成果于199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
上世纪80年代,甘肃、河南等地的玉米制种产量低、质量不稳。陈伟程希望用技术创新解决这一问题。当时,他需要一个繁殖亲本基地改良单交技术。张掖当地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为陈伟程团队辟了一块制种用地并邀请他们前往考察。
此后,陈伟程不断将育种技术带到河西走廊,在那里建起科研与制种基地,拉开了张掖市制种产业发展的序幕。
历经30多年发展,玉米制种业如今已成为张掖市的支柱产业。为表彰陈伟程所作的贡献,张掖市人民政府特授予陈伟程“西部种子生产基地开拓者”称号。
用雄性不育系培育“豫玉22”
20世纪90年代初,相关部门对全国玉米杂交种进行种子纯度检查,发现1993年来自河南省的51份样品纯度合格率仅为9.8%,1994年的88份样品均未达到国家纯度标准。
导致种子纯度低下的主要原因,是去雄不及时、不彻底。这造成大田种植的杂交种中混入部分自交株。
“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便可避免这一问题。”陈伟程回忆,从1993年开始,他所在团队与有关部门合作,推广不育化制种技术。同时,他们将该技术与改良单交技术结合并应用于制种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
此后,陈伟程利用雄性不育系培育 出新品种“豫玉22”。2003年,在张掖,“豫玉22”不育化制种面积达1.3万亩,为250万亩大田提供了玉米种子。2004年,“豫玉22”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。
科研工作之外,陈伟程还是一位育种成果市场化的开拓者。他在全国首创“有偿使用,选择授权”运营模式,将“豫玉22”的生产和销售授权给4家种子企业,提升了育种成果的转化效率。
“豫玉22”上市后,迅速赢得了客户青睐。2001年,“豫玉22”成为黄淮海区第一大、全国第二大推广种,2003年累计推广面积达8600万亩。
让“中国碗”盛上更多“中国粮”
在陈伟程的推动下,张掖市的玉米制种面积从1996年的不足3万亩升至如今的120万亩,年产玉米种子4.5亿公斤,约占全国年需玉米种量的一半。
“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,年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成。一粒小小的玉米种子,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。”陈伟程说,他不能停下脚步,总有一种紧迫感。
2018年,陈伟程带领团队研制的具有矮秆抗倒、耐高温、抗锈病等优点的“美玉22”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。该品种于2016年、2017年参加了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组区域试验,两年平均亩产814.3公斤。这是陈伟程继“豫玉22”之后培育的又一个当家品种。
除了“美玉22”“豫玉22”,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科研工作70年来,陈伟程还育成20余个适应不同生态区的玉米优良品种,完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玉米自交系异地培育研究,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鲐背之年,壮心不已。
陈伟程说:“只要我还能走,就决不会离开田地。我要让‘中国碗’盛上更多‘中国粮’。”
请在主题配置设置声明
本文链接:https://jnhaofamen.com/post/E4E1212D8128.html